百米井下“淮盾9号”盾构作业线月进尺508米,刷新淮北矿业集团最高单进纪录;地面投资建设的聚能发电2×660兆瓦超超临界机组,供电标煤耗265.3克/千瓦时,高效减碳、绿色环保……

“十四五”收官之年,淮北矿业集团煤电产业用一个个火热的生产场景和一组组实实在在的数据,勾勒出传统煤企向“安全好、效率高、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生动图景。
资源储备筑根基,地下“粮仓”蓄能待发
“过去担心资源可能断档,现在深部资源收储让我们心里有了底。”涡北矿地测科有关负责人说。
“十四五”期间,集团锚定“资源接续”目标,一手抓煤炭资源收储,累计收储矿井深部资源1.32亿吨,仅涡北矿就拿下2347万吨优质资源。同时一手抓石灰石资源储备,确保10亿吨以上的“后备家底”,为煤电、化工产业链延伸筑牢“原料粮仓”。

在陶忽图矿,勘探人员摸清了“宝藏家底”——这里的煤炭低灰分、高发热量,每千克可达6200大卡以上,既是优质动力煤,也是气化化工“好原料”,为集团拓展西北能源版图埋下“富矿”。
重点项目挑大梁,煤电引擎全速轰鸣
十月金秋,陶忽图矿建设项目迎来里程碑时刻——矿井首条煤层大巷开拓,矿井建设正式转入“快车道”。
今年以来,该矿面对“穿巨厚含水层、截割硬岩”的难题,项目建设团队创新采用“定向钻超前帷幕疏放”技术,给巷道穿了一件“雨衣”,有效杜绝透水风险。采用大功率硬岩掘进机、台阶法分区作业,让掘进效率比周边矿井提升40%以上。如今,矿井已转入煤层大巷开拓阶段,达产后年产800万吨的规模,将成为集团在西北的“能源支点”。

聚能发电项目作为安徽省“十四五”重点电源项目,总投资超50亿元的机组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59.4亿千瓦时,将进一步优化区域电网结构,提升供电保障能力,为全省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数智赋能提质效,矿山换上“智慧大脑”
“过去井下巡检靠脚跑,现在机器人替班,数据实时传。”在杨柳矿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指着毫米级精度的数字孪生大屏介绍,屏幕上采煤机截割轨迹、瓦斯浓度等数据动态更新。“十四五”期间,集团累计建成13座智能化煤矿、2座智能化选煤厂已实现“井下少人、地面无人”。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大国重器”的硬支撑。近年来,集团累计11台矿用盾构机投入使用,岩巷单进效率提高2倍以上。

临涣选煤厂的“知煤大师”AI大模型,融合厂内知识与行业经验,构建起强大的专属知识能力,让精煤合格率100%,药剂用量减少45%。涡北选煤厂的数字孪生系统,故障预判准确率达98.6%,故障响应速度提升60%。
绿色转型焕新颜,煤炭穿上“绿色外衣”
昔日的采煤沉陷区,如今铺满蓝色光伏板。孙疃32兆瓦、青东28兆瓦、袁一90兆瓦水面光伏电站,每年生产绿电1.6亿千瓦时,节省标煤约5.09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74万吨。

持续推进瓦斯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集团12座瓦斯电站年发电2亿千瓦时,年利用瓦斯量突破1亿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180万吨。
煤矸石、煤泥等固废“变废为宝”。临涣中利(淮北涣城)发电公司采用4台300兆瓦循环流化床机组发电,利用洗煤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煤泥和混煤等原料进行发电、供热,有效替代了周边企业分散的小火电、小锅炉,减少工业园区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的排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地下“黑色宝藏”到地上“绿色动能”,从人工开采到智能掘进,淮北矿业集团煤电产业在“十四五”期间,用资源储备的“厚度”、项目建设的“速度”、数智转型的“精度”、绿色发展的“亮度”,交出了一份让职工满意、行业认可的“收官答卷”。
(审核:陈磊 责编:何东方)